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向左看 向右看:國民義務教育


  • 向左看:從社會主義看大學學費調漲
彰化新世紀青年團  曾維堂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爲政之先務。」
--《朱舜水集.勸學》

  在儒家文化中知識份子以天下為己任,是國家不可缺乏的棟樑,因此教育與知識培育是國家富強之路,我國從民國七零年代掀起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革運動,從校園崛起,從街頭發聲的學運撼動了百年國大制度,自古來知識份子一直是社會改革,政治革新的先鋒隊


一. 教育在資本主義下被資產階級私有化
  多年來我國致力於普及國民教育,並想要以”建構教學””人本思想”取代過去的”填鴨式教育”,但是隨著社會階級持續分立,貧富持續兩極化的情勢下,所謂的大學教育,品質一落千丈,在多年來政府無差別補助所謂的野雞大學與頂尖大學的政策下,大專院校數目持續攀升,但是教學品質卻大不如聯考時代
  所謂的私人辦學,在數十年來的教育實驗中,已證明多數以學店方式經營,學生到校只是圖個文憑,卻未確實的學習到一技之長,當然我們不能抹滅掉部分私人辦學的卓越成果,但是大多數的私人辦學已使得學費繼續高漲,品質繼續學店化
  在數年前數據中,我們可看到輔仁財務累計盈餘達二十六億八千萬元,文化則為二十五億三千多萬元,靜宜則是二十一億七千多萬元,淡江是二十億二千多萬元。此外,中原、僑光、亞東、東南、龍華、中國海事、新埔、東海、嶺東、東吳與光武技術學院等十一校的盈餘則達五億元以上,辦學的盈餘可達十億之上,而品質,硬體設施卻未與年年虧損的國立大學看齊,私人集團藉由辦學賺大錢的意圖不言可喻,然而國家每年投入上億的教育資源於鼓勵私人辦學上,卻阻擋不了私立大專院校的倒閉風潮,吳清基於2009只出未來十年,將有六十所大學面臨倒閉危機,雖言如此,政府仍然繼續投入大量資本,並且開放陸生來台試圖拯救私人辦學
  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症狀治療,只是徒增教育資源的浪費,我們必須正視教育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了資產階級的私有化,商品化,大規模的購地,辦學,從學生身上詐取學雜費,背後都代表了資產階級在教育遊戲中所得到的不正當利益,令人惋惜的是,國家並未對此提出任何解套方案

二.調漲學費或者學費歸公?
  近日來,歐洲學生頻頻鬧學潮反抗調漲大學學費,反觀台灣卻在一片上行下效的社會氛圍中,悄悄的將學雜費調高,以財團為背後金主的元智大學校長,高聲疾呼必須維持教育品質,筆者認為,教育在政治上培養了國家外來的領袖棟樑,本屬於人民的義務與權利,怎能用提高學費為由,剝削中下階層孩子的受教權益,反觀國外,古巴實施十二年免費義務教育,瑞典實施全面免費教育,丹麥則是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然而這些國家的財政狀況未必比台灣優秀,進步,就古巴而言,GDP 574.9億美元遠遠不及台灣的4670億美元,卻能徹底實施國民義務教育,而古巴醫學教育的成就則是在世界上有目共睹,筆者認為,有人提倡發放教育券,只是治標的症狀治療
  與其發放教育券,不如鞏固我國財政與教育,大規模國有化私立大學,並且向跨國企業,大企業課徵教育資金,企業取才於社會,那回饋於社會自然是理所當然,前面提到政府一所一補助,金額從上千萬到上億不等,試問標準何在?然而有人提出,調漲國立大學補助私立大學學費,試問,私立大學多數有龐大的資金後盾,豈需政府的”雞肋”補助,更何況在有所補助的假設下,我們並不能得知是否有所改善教育品質,提升硬體設施,筆者認為,政府與其挖東牆補西牆,不如全面調降國立大學學費,撥入更多款項補助國立大學,使其教育品質提高,相對效應下,也足以淘汰多數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立大學,政府應該要大規模的 有計劃的使不適任的私人辦學正規倒閉,而非藉由種種政策讓不適任的私立大專院校繼續苟延殘喘,繼續荼毒教育生態,再者刪減國防預算,大規模的國有化倒閉私立大學,投注資源使其國有化,優質化,提前技職專業化,落實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政府更應大力於大學內推動公民教育,培養大學生關心公共事務的習慣,不是成天沉迷於網路遊戲與夜店中,讓學生在學業之餘能關心社會,成為一個人文與專業並重的公民,而不是社會上泛稱的草莓族,教育改革使教育不再是資產階級與富家子弟的專利,把教育從商品化的牢籠,徹底解放出來,把教育從資產階級的利益遊戲中解放出來,使得教育回歸到全體人民

三. 新自由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教育
  前面提過,北歐與南美洲各國實施的義務教育令人稱羨,但是新自由主義下的教育制度也並非一無是處,兩者是各有利弊,從教育成效來看,新自由主義下的教育私有化 商品化,所教育出來的高知識人才能夠迅速參與市場機制運作,換句話說高知識人才能迅速的加入企業或國營事業,但是中段與後段學生就沒如此的好運了,多數的學生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危機,企業並不會想用自己培育出的私立大學學生,但是卻仍以”建教合作”為幌子吸引大批的高中職畢業生進門,再施加四年的經濟坑殺,最後讓他們多數是失業下場或者是非典型失業,多數的私立大學畢業生進入龐大的派遣市場成為人肉貨物,在市場經濟的無線迴圈下,最終成為窮苦 忙碌 無根的窮忙族
  反看,蘇東波解體後的社會民主主義國家,如同北歐,不丹,古巴以及委內瑞拉等與美式資本主義抗衡的新左派國家,不只是大規模國有化大專院校,削弱私人辦學的力量,然而社會主義教育仍舊有其缺點存在,就冰島而言,教育與醫療福利所造成的赤字足以讓國家陷入連年的舉債,不過,社會主義教育下卻能確保大多數人的受教權,並且保障多數人在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市場,並且適才任用,決不同於新自由主義下,讓畢業生進入人肉市場浮浮沉沉
  無論是社會主義式資本主義,要擬定一個完善的教育規劃絕非易事,社會主義強調的是高稅收,高課徵來補助義務教育,而資本主義強調的是自由競爭與優勝劣敗,或許我們必須跳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才可能擬定出一套對於全數人民最有益的教育方案

  • 向右看:從新自由主義看大學學費調漲
中正政治   陳鉦勝
一、教育在新自由主義下被商品化了嗎?
多年來,我國不斷致力於教育,並且希望教育的品質提升,讓「人人有書讀」這件事可以達成,因此政府鼓勵各式各樣的教學機構、財團法人等開設學校,以求造福更多學子,可以受到高等教育,提升國民素養。然而,多年來的教育方向造成一個龐大的問題,大學太多,素質良莠不齊,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出來的學生,畢業即失業。更嚴重的是,這些從後段大學出來的學生經常找不到好大學的研究所,過去的國立大學凡是聽到來自辦學很差的學校出來的學生,一概不錄取,也就是鹹魚永遠無法翻身。且大學教育的辦學門檻太低,許多雜七雜八的人都開始辦理大學,造成真正學術的殿堂變成了「學店」,校方只不過是要賺錢,並非真正的教學。「學校」賣的是教育、讓學生擁有自我思考能力。而那些來自「學店」的學生,常常沒辦法跟上普通大學,或是跟普通大學有同樣的實力,就像是我們說的「野雞大學」一樣。學生進入「學店」只是混個文憑,出來的實力是不是有贏過高中生都不一定。當這樣子的學校教育最後製造出來的學生素質竟然比不上一個高中生時,我們應該想想到底需要這麼多學校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既然程度沒有比較好,不如沒有。常言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同理得證:進大學沒有進步,不如無大學。當大學教育被搞的烏煙瘴氣時,這些只想著要賺錢的「店主人」卻不知收斂的持續辦著這種毫無意義的「教育」,甚至高喊要調漲學費。放任大學「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受害者成為了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賺錢的人不顧學生權益,說要漲價就漲價,而且似乎毫無節制的發展下去。這些人更不需要擔心會把經費用完,理由很簡單,教育部會接收。過去我們就看到了幾個例子,從私立改制為國立大學的:聯合大學、勤益科技大學等,都是從私立改為國立的學校,只因為他們破產,教育部就要接收他們的爛攤子,那些本來是私立大學的學生瞬間變成國立大學的「高材生」,變成人人稱羨的國立大學!難道程度真的有比較好嗎?這真的值得我們檢視,這些學校有恃無恐,反正倒了有政府、教育部撐腰,經費不用管他,盡量用,別擔心!缺錢?跟學生收費!反正他們進入我們私立大學就應該做好花很多錢在學費上的心理準備。這樣真的正確嗎?
    在我看來,放任這些學店毫無節制的開張,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也就是說,教育在新自由主義競爭下,確實被商品化了,而且是相當誇張的「完全競爭市場」,要來就來,要走就走。完全依照主事者的利益權衡,得利的不是學生,不是學生家長,而是這些「老闆」。

二、對於調漲學費的看法及合理的調漲方式
    吵的沸沸揚揚的學費問題,似乎是近年來各國的爭議,這樣的問題,台灣也受到波及,同樣無可避免地出現了調漲學費的聲浪。有的人說要發放教育卷,雖然我自己不太清楚什麼是教育卷,但是經過某些闡述,有點像過去的消費卷,由政府支出,學生不需要負擔那麼重的學費。雖然確實漲了學費,但是是由政府買單。這個辦法其中一個不可行的原因在於,我國政府目前已經財政赤字,怎麼能夠再讓他負擔為數如此龐大的學費?第二個問題,教育卷的發放標準為何?難道國立大學、私立大學都同時發放嗎?有的私立大學本身的學費又特別貴,如東海大學等。且正如我前面所說,這麼多學校,政府一所一所補助,標準何在?如果學士班補助了,研究所呢?博士班呢?在職專班呢?是不是要一視同仁的補助?因此這樣的方式,我認為只是治標不治本。
    有的人提出一些觀點,他們認為漲學費對於提高教學品質有幫助。這樣的觀點雖然可能沒錯,卻有一定的問題在,以下提出幾點:
第一:提高學費真的會拿來放在辦學上嗎?還是只是進入了少數人的口袋?
第二:我國公、私立學校的學費已經差異很大,品質真的有比較好嗎?私立學校的品質真的有比較好嗎?大多數人還是希望進入國立大學吧!
第三:拿美國來比較,美國確實是私立大學比較受歡迎,且比較難以進入。英國亦如是。但是他們收的高額學費最後用在學生身上的比例相較於台灣高得多!他們用來聘請各種領域中具有權威的人來講授課程,蓋各個學院、圖書館或各式學術建設、讀書機構,讓學生都能享用到多元的教學,因此學費高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有人認為可以漲國立大學的學費,彌補私立大學學費的不足。這樣的觀點更為可笑!私立大學本身已經很貴了,怎麼會需要學費較低的國立大學來彌補?我想這邊就不需要更多說明了。
    我個人認為,首先:每年政府的教育預算相當高,然而卻比不上國防部每年排定的軍購預算,現在的世界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不安定,人民已經開始受到高等教育、收入也比幾年前高,當收入比過去還高,生活品質好,人民就不會想打仗,而想追求安定。因此,可以刪減部分軍購案預算,補助教育經費的不足。其次:誠如前面所言,學校程度參差不齊,不如淘汰不適任的學校(如:分數僅8分即可錄取的稻江管理學院)、不適任的教職人員(如:新聞報導的,教授酒駕撞死自己學生,還到警局鬧場的稻江管理學院教師),讓一些學者、專家能夠真正的達到教育的意義,且政府也不需要耗費太多錢在那些應該被淘汰的學校。最後:調漲學費確實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這樣物價高漲的時代,然而怎麼樣讓學生拿出錢來比較心甘情願才是最該探討的課題。當上述兩個動作都做到了,卻仍然不足以填補這塊缺漏時,我認為校方的收支應該透明化,告訴學生:「我們真的不能沒有錢,不然經營不下去了。」並且由學生代表、校方代表與學生會談,並且告訴學生多收的學費會怎麼樣回饋到學生的身上。雖然企業也會補助一些學校,但是畢竟有限。要在學生、學校與政府之間達到雙贏,是件非常需要探討與溝通的問題,有些人會過於情緒化,說不能漲價就是不能漲價,有時候,就我看來,雖然不能說不好,卻也應該思考官方的苦衷。

三、比較新自由主義的教育與社會主義的教育
    本人就目前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比較。上面已經闡述了相當多對於中華民國的教育問題,現在在此先說明我所知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他們的幼教老師,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幼稚園老師需要受到非常多的訓練,他們要從小培養出優秀的兒童,從數萬名幼稚園兒童中,挑選出菁英,由國家負擔教育經費以及訓練他們。並且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競爭,找出最優秀的人才。且經由國家管制的學校數量,使得學校程度有一定的質量,受到政府肯定的「重點大學」。且優秀學生要出國留學,政府不但補助學費,有時候甚至連住宿、飲食都會補助。這是我去德國時,聽北京留學生說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以及北韓確實是連飲食、住宿、交通都補助,當時的蘇聯為了培養出重工業人才,還不惜動搖國本送學生出國深造。雖然後來這些學生很多人因為蘇聯的破產,而不得不去跳芭蕾舞,但是不可否認,萬一這些學生沒有因為國家破產而去跳芭蕾舞,競爭力一定相當驚人,絕對不會變成只有美國這樣的超級國家。
    然而,社會主義底下的教育制度並不是完全有利無弊:
第一點:相較於自由主義國家的自由教育,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受到的是國家給予的填鴨式教育,因此缺乏創造力,叫他們自己做,只要不同於設計圖,就不知變通。
第二點:出國的人才,所讀的大學、學習的內容也是受到國家管控的,無法自行選擇,以免學習到不利於自己國內的東西。
第三點:出國學習之後,必須回國,為國家服務,不可以留在國外,因為是國家培養,出於國家,用於國家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
    但是還是要談談一般人,如果沒有因為特別優異而被提拔,那麼他們究竟該怎麼辦呢?只能靠認真讀書了,只要進了重點大學,很容易可以找到工作的。而且對於學費的問題,不需要太擔心,因為重點大學都是由國家管理,財政的運作上,不會像新自由主義教育那樣,會有浮動價格的問題,國家會經過審慎評估之後,告知各大學要漲價的消息,並給學生有所準備,讓大學生只需要認真唸書就好,不用擔心太多金錢的問題。很強勢的中國前主席鄧小平就以強硬的手段要求恢復大學教育、恢復高考,並不可漲價。以黨領政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完全由國家管制。
    無論是新自由主義或是社會主義下的教育制度,皆有利弊,要找出完美的教育制度非常不容易。我過去到過歐洲的幾個國家:英國、德國等,他們的社會福利做得相當好,學生在18歲之前不需要任何學費,德國過去甚至在大學也不需要學費(因為東、西德合併,西德要負擔東德的債務,而斟酌收取少量大學學費)。去德國唸書的留學生同樣擁有這樣的福利,大學學費相當低廉,日本學生說:「我們在德國的學費開銷是日本大學學費的三分之一。」非常神奇吧!但是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他們稅收相當沈重,雖然說他們收入也很高沒錯,但是留學生畢竟不需要繳稅,他們也能同樣照顧到,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說句難聽的,要是我國也收取同樣高額的稅收,恐怕又有一大堆人要出來抗議了,不如乾脆保持現狀吧,等到真正需要調漲時,再來探討究竟怎麼樣對人民最有利,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淺見而已,真正怎麼做出決策,也是要看當政者以及底下的政務官配不配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